多省份加快推进 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名副其实?

最新信息

多省份加快推进 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名副其实?
2023-12-16 03:31:00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培育新兴增长极等背景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再度提速。

  日前,四川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了相关支持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持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除四川外,近来云南、河南、广西、山西、陕西、甘肃等多地也纷纷提出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已有10余省份在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涉及城市超30座。
  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多地已确立或备选中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速及产业集聚等方面表现亮眼,正承担起更重要的发展任务。今年前三季度,绵阳、宜宾、长治、曲靖、徐州、宜昌等多座城市的经济增速在相应省份均排名前列。
  “所谓省域副中心城市,指的是在一个省内部能够承担和发挥仅次于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蔡之兵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省域副中心城市除应具有足够强的经济功能外,还应能够与省内中心城市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支撑整个省域协调发展。
  何为省域副中心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及多省份均明确发文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从相关文件表述来看,省域副中心城市具体功能定位等界定尚不十分明确,各省份已确定或备选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比较优势也不尽一致。
  但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历次提及的相关文件来看,国家支持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目的是为促进相应地区协调发展。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分布。
  《“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该规划还明确特殊类型地区包括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并提出,“十四五”时期,相应地区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面临特殊困难,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特殊功能。
  各省份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及特征虽不尽相同,但在选择省域副中心城市时,城市的规模、经济体量与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定位、省内所处区位及与省内其他城市发展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都颇为重要。
  “选择省域副中心城市时,应主要考量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以及所处区位等因素。”蔡之兵认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这就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具备较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因此不宜选择经济和产业基础薄弱的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
  “省域副中心城市指的是在一个省内部能够承担和发挥仅次于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蔡之兵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应具有足够强的经济功能,尤其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应具有足够强的产业体系和发展能力。
  与省会城市协同发展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不少省份已基本呈现多城市协同发展局面,除省会城市外,省内不少城市在经济发展以及产业与人口集聚等方面表现不俗,反而是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较为迫切,“一城独大”现象较为常见。
  中西部多省份也不约而同将与省会城市辐射范围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具备自身辐射腹地的城市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或备选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功能定位。
  “正常情况下,省域副中心城市不宜紧邻省内的中心城市。”蔡之兵表示,除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区位问题也应着重考量,确定省域副中心城市时,相应省份应着眼全省经济地理结构,在缺乏增长极城市的地区设置副中心城市,从而加速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蔡之兵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除应具有足够强的经济功能外,还应能够与中心城市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支撑整个省域的协调发展。
  “省域副中心城市与省内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蔡之兵认为,应在科学制定两地主导产业定位的前提下,坚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则,引导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
  “长期以来,中心城市占据了先发优势和集聚了各类资源,往往已经与其他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培育有助于缩小这种差距。”蔡之兵表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靠一个城市来做大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多增长极的发展格局,也有助于做大做强省域经济,正是基于这些发展优势,近来各省份纷纷提出要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
  如何名副其实
  明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后,相应城市能够获得省级或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倾斜,在审批、产业引进及扩大投资等方面将获得更多自主权限。
  但在省会城市等因素影响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名副其实,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及自身经济发展提速增质等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与省内其他城市形成良好协同分工从而推动全省协调发展同样是后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从近年来发展情况来看,多地省域副中心城市或备选城市在经济增速及产业集聚等方面表现愈发亮眼,正发力成为省内重要增长极;今年前三季度,不少省域副中心城市也保持较快经济增长。如四川省宜宾市经济增速自2019年开始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今年前三季度7.3%的增速同样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经济总量位列四川省第二位的绵阳市,今年前三季度则以8.2%的经济增速领跑全省。
  “在省会城市强辐射等因素影响下,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提升自身区域辐射能力,首先要明确自身产业定位,同时在优化营商环境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发力。”蔡之兵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站在国家发展大局和自身发展禀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蔡之兵认为,明确产业定位后,为促进产业、人口集聚,省域副中心城市还要比照世界标准来系统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以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真正增强副中心城市的要素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重视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加快形成各有所长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想要成为副中心城市,不仅要避免本地要素流失,还要集聚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要素。”蔡之兵表示,如何增强集聚能力是当前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一项难点,要增强集聚能力,就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能够提高自身的城市吸引力,在营商环境、公共产品等方面创造比较优势。
  除增强集聚能力外,蔡之兵认为,破除虹吸效应及强化竞争能力都是当前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应着力破解的难点。
  “绝大多数城市都会面临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避免本地生产要素的向外流失,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破解的难题。”蔡之兵表示,建设城市副中心城市的成败关键是副中心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比如产业体系的竞争能力、科教体系的竞争能力等,只有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副中心城市才能够真正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多省份加快推进 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名副其实?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