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应用于资本市场的ESG评价体系终会被淘汰

最新信息

不能应用于资本市场的ESG评价体系终会被淘汰
2023-06-16 04:07:00
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是ESG生态的关键环节,是衡量企业ESG绩效的工具。全面注册制已正式实施,构建适应于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诚信绿金是国内较早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机构,基于中诚信集团30年的信用评级基础,结合国内外专业的ESG理念和中国本土特征,开发了基于40余个行业的ESG风险评估模型;目前,包括A股、港股在内的超5600家上市公司已被纳入中诚信绿金的ESG评级。
  如何看待海外ESG评级对本土公司的“水土不服”现象?怎样解决ESG评级中数据缺失、非标、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问题?如何构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ESG评价体系?就上述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
  ESG评级高不等于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ESG评级的驱动力之一是ESG投资,ESG评级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企业的风险和机会。《2022年普华永道资产和财富演变进程》报告显示,ESG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远高于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整体增速;到2026年,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ESG相关资产管理规模将从2021年的18.4万亿美元增长到33.9万亿美元,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2.9%,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总额的21.5%。
  证券时报记者:业内普遍认为海外机构(如MSCI)的ESG评级对于本土公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您怎么看?
  沈双波:ESG价值投资理念起源于欧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ESG投资驱动企业ESG管理与信息披露的生态体系,MSCI等国际机构形成了相对成熟的ESG评级体系。但是,统一无差异的ESG评级指标体系,并不利于投资人基于区域差异化投资时的标的筛选。
  目前,国内企业ESG信息披露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导致它们的ESG评级相对偏低。以MSCI ESG评级为例,其衡量企业风险敞口的指标分成了业务、企业个体和地理位置三个层面,其中地理位置影响风险敞口总评分的程度非常大,从而导致不同国别之间企业评级差异较大,包容性较差。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上市公司ESG评级越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越高”这个观点?
  沈双波:目前主流的评级机构大多以一些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来确定ESG评级模型的指标选择、权重设计,包括价值投资导向、收益回报导向、风险导向等,评级结果因宏观环境和行业而略有不同,且不同机构评级之间的相关性极低。企业ESG管理提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目前,全球600余家评级机构或多或少存在着ESG数据披露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基于公开数据的ESG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ESG评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否正相关,需要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结果数据,但目前并没有可以支撑的“Y”值来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所谓“Y”值,是指任何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型通过回归拟合得到的数据结果。因此,以泛“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的ESG评级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资本市场。
  三种途径提升
  ESG底层数据有效性
  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是进行ESG评级的重要前提。当前,由于ESG披露非强制,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ESG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加大了数据采集难度,给ESG评级带来不小的挑战,ESG评级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质疑。
  证券时报记者:ESG数据的获取存在哪些挑战?
  沈双波:基于目前国内外ESG数据披露的情况,尤其是我国ESG发展时间尚短的现状,有效的ESG数据获取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缺少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数据可对比性较差。目前ESG信息披露主要采用国际组织(如GRI等)、香港交易所等发布的ESG报告披露指引,国内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ESG信息披露规则,各行业协会与第三方机构率先开展行业ESG信息披露团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定性数据的主观性,对数据获取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ESG数据涉及大量的管理类、判断类指标,对采用传统技术(包括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数据获取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也对数据采集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更高。
  三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第三方机构审验不足。目前ESG数据多以企业主动披露为主,多数计算方式不明确,甚至有企业在不同报告中披露的同一指标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开展第三方审验的机构也较少,数据来源准确性缺少有效保证。根据中诚信绿金统计,截至2022年末,A股和中资上市公司披露的ESG报告中,开展第三方数据审验的企业不足2%,且审计范围有限。
  四是企业对ESG认识不足,有效信息披露差异性较大。部分企业对ESG理念认识尚浅或重视程度不高,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侧重企业宣传,重点披露绩效表现好或非重要议题,对企业实质性内容的披露不足或忽略,导致可获取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度均不高。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提高ESG底层数据的有效性?
  沈双波:综合考虑上述挑战,ESG评级机构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第一,定性数据定量化,定量数据标准化。基于评级方法的科学思考,在满足评级方法的合理性基础上,指标设计中尽量实现将定性指标定量化,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如衡量高管稳定性,可通过高管三年变动次数进行替代。同时,定量指标设置尽量标准化,如通过规范数据披露口径格式,实现数据的可比。
  第二,多渠道完善数据来源。除企业主动披露数据外,从政府机构、社会等多个渠道获取企业监管信息(如处罚信息)和舆情信息,弥补单一数据来源披露不足的影响。同时,通过评级机构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无法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补充,提高数据的完整性。
  第三,开展有效的数据验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系统交叉验证,结合人工复核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多重检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有条件的基础上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针对数据披露不足或披露的问题数据,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修正。此外,ESG评级机构应积极参与ESG相关标准的建立,同时为企业提供ESG知识的宣讲和培训,长远来看,可助力企业提升ESG信息披露能力和管理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外评级机构主要采用哪些方法对缺失值进行补充?
  沈双波:目前上市公司(A股)尚未形成统一的ESG信息披露规范,也未进行强制披露。据统计,2022年度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虽有提升,但仍不足四成。对于同行业公司进行ESG评级时,如果仅基于ESG报告披露信息的话,可能会导致评级结果有偏差。
  针对信息披露缺失的问题,国内评级机构主要通过勾稽关系计算、同行估算、回溯等手段进行数据补充。例如,通过企业的能耗情况估算其碳排放数据;通过寻找同行中体量相当公司的定量数据,估算受评企业的相关数据;通过当前数据估算受评企业历史数据进行数据补充。其中,勾稽关系计算应使用较为统一的折算系数来提高准确度。同行估算、回溯等手段受企业业务性质、发展水平的影响,估算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中诚信绿金在处理数据缺失时,一方面,基于上市公司现有公开披露信息挖掘部分ESG实质性信息,如绿色业务、绿色项目等;另一方面,通过公开信息替补企业自主披露信息的不足,如ESG风险及舆情信息以及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政府部门公开信息;此外,充分利用行业ESG数据情况及议题表现水平,对同行上市公司部分未披露信息的指标进行补充。
  构建本土ESG评级
  需考量三大因素
  提供客观、专业、独立的评级意见是ESG评级机构的工作核心。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ESG Ratings and Data Products Providers》(《关于ESG评级和数据产品服务商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60家ESG评级和数据产品提供商,但国内ESG评级机构数量较少。全面注册制已正式实施,构建适应于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国内应该有一个最权威、最正统的ESG评级”这个观点?
  沈双波:近年来,ESG概念风靡全球。众多的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纷至沓来,以期分享ESG蓝海的一杯羹。但ESG评价是一个科学、严谨的专业领域,并非简单地对ESG流行的文件、标准进行研究,再通过工具模型拼装就能生成。企业ESG的表现是有资本市场赋予的属性,不能应用于资本市场的ESG评价体系最终会被淘汰。“国内应该有一个最权威、最正统的ESG评级”是需要最终由资本市场中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不同行业ESG评级有何重点,如何进行行业特色指标设置与权重确定?
  沈双波:作为本土评级机构,在积极促进全球ESG评级标准逐步趋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形成适用于国内企业的ESG评级方法学。随着国内ESG的不断发展,要不断推进ESG评级的优化,最终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兼顾国际机构重点关注的ESG评级模型,以供国内外投资人在决策时参考使用。
  行业特色化指标的选取一般综合考量宏观政策、行业特征和监管规则等要素。宏观政策方面,充分考量当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情况。如在我国“双碳”目标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关注行业绿色转型的情况和进度,对能源管理和绿色业务等相关指标设置更高的权重。行业特征方面,根据不同行业的主要风险特征进行ESG影响因子的赋权。监管规则方面,关注行业监管和自律组织(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监管部门、交易所、行业自律组织等)对行业的监管要求和监管趋势。如房地产行业“三条红线”政策的限制等,作为行业内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衡量的重要指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不能应用于资本市场的ESG评价体系终会被淘汰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