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或只为“碰瓷”

最新信息

宋清辉: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或只为“碰瓷”
2022-10-01 10:40:00
■ 宋清辉

  对于部分更名的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存在炒作情绪,这是A股市场尚欠成熟和理性的一面。
  但长远来看,还是要考量公司的业绩表现等综合因素,一些“金玉其外”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给出的市盈率长远来看也不会过高。
  改个名字就涨停,这种现象恐怕只有在A股市场才能够见到。
  9月22日,A股上市公司科融环境证券简称变更为“新动力”之后,其股价也因此大幅拉升,开盘不久便封板涨停获“20cm”长阳,截止当日收盘,其股价刷新近半年以来新高,令人大跌眼镜。
  对于部分上市公司的更名现象,笔者认为这只是锦上添花,要想真正改变公司的基本面,只有全力以赴把公司经营好,才能够被投资者所认同,成为受尊重的公司。
  纵观整个A股市场,更名者中不乏存在此前麻烦缠身或者业绩不佳的情况,更有甚者,不少个股自上市以来经历过多次更名,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更名引发热议的戏码经常在A股上演,其实港股也不例外。
  去年最热门消息的当属“信阳毛尖”改名“国龙茅台”。2021年2月,港股上市公司“信阳毛尖”(00362.HK)发布公告,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Dragon Moutai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
  一时间,该消息蹿上热搜,网友群嘲其“碰瓷”茅台。不过,后来因为蹭“茅台”热度未遂,信阳毛尖表示不再改名为国龙茅台。
  对此,信阳毛尖称,更名作罢是考虑到“茅台”为国内驰名商标,未避免引起误会以及遭遇潜在的法律诉讼。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可能不知道,上市公司更名手续非常简单,这也是上市公司的一项权利。更名只要有理有据,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大部分投资者的认可。当下,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更名尚无明确限制,只要经过一系列法定程序,到当地工商局变更登记即可。更名成本很低,但收益却可能极高。
  不过,在此提醒投资者,上市公司更名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了变更,即新业务已经在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上市公司完成了借壳上市,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和股东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更名,且更名之后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也有助于快速提升核心品牌价值,突出公司的核心资产。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警惕除了以上两种情形之外,上市公司以更名操作来进行炒作的行为。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各异,或者是为了掩饰亏损、处罚等不良名声,或者仅仅是为了炒作股价的现实需要,不过,最终受损的还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业务生变、重组成功、大股东易主带来主营变化的更名属于正常,但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更名纯碎是故意为之,投资者需要对此保持警惕,以防该公司借势拉升二级市场股价后,为公司股东高位套现提供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提振股价”也是不少上市公司更名的重要意图之一,有评论指出,部分企业希望在股价上有所作为的心情已经“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更名可能确实会吸引不少游资的关注,短线股票也可能会有非常好的表现,但市场进化到这一地步,从中长线来看,企业的市值不会因为短期的更名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也不太会去参与这类股票的短线炒作。
  另外,一部分换成“高大上”名称的上市公司,也有出于市值管理的需要。当然,拥有响亮的名称,也等同于变相打了广告,毕竟这类名称比较吸引市场眼球,易于传播。对于紧跟行业热点更名,能以此体现自身公司在转型升级上的成效,并且有政策溢价在先,在资本市场也可能享受到高溢价。
  此外,观察到有部分上市公司直接把行业名称作为公司的名字来使用的现象,令市场投资者不解。笔者认为,行业名称虽然不适合直接作为证券简称来使用,但归根结底,恐怕也是在市场炒作时,这类股票更容易被选中作为指标股来炒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迎合市场口味,投资者也需要予以重视。
  当前,对于部分更名的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存在炒作情绪,这是A股市场尚欠成熟和理性的一面。
  但长远来看,还是要考量公司的业绩表现等综合因素,一些“金玉其外”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给出的市盈率长远来看也不会过高,对上市公司来说,最终仍需要自身努力。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宋清辉: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或只为“碰瓷”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